马鞍山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十大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

信息来源:马鞍山市局办公室发布日期:2023-03-30 14:49点击次数:

3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伟就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大攻坚行动”主要任务进行发布。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谋划在先、提早部署,锚定打造长三角“白菜心”的目标,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无废城市创建为抓手,以水气质量指标双进位、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再领先为重点,组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十大攻坚行动”,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攻坚行动。将通过发现一批群众身边的热点问题,解决一批重难点环境问题,消除区域性、行业性环境风险,确保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警示片等方面不出现典型案例;高标准推进2023年及以后需整改完成“1+1+N”突出生态环境329个问题的整改,确保年度考核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争先进位。

大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将实现2023年全市PM2.5稳步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3%(省厅预计下达目标),臭氧浓度切实好转,大气环境综合指数较2022年争先进位;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政府下达考核目标;全年秸秆禁烧工作实现“零火点”。

水环境质量改善攻坚行动。总体目标是:全市10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11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采石水厂、和县和州自来水厂和含山县二水厂、当涂二水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按季达标。水质指数得到提升。农村环境整治四项重点任务全面按期完成。

向山EOD项目建设攻坚行动。总体目标是:2024年4月基本完成向山EOD项目。2023年,总投资确保达到20亿元,力争完成30亿元。确保中标央企6月底前落实产业导入协议15亿元以上,落地的产业导入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亿元;实现向山镇落星村小坳、杨向两个自然村“乡居”业态的初步开发

“绿盾”生态保护攻坚行动。将对2022年生态环境部下发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其他渠道新发现的问题线索开展实地核查。对《关于印发〈马鞍山市自然保护地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方案〉的通知》中确定的240个违法违规问题开展排查整治“回头看”,依法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违法违规问题,督促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推动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和监督责任的落实。

城市环境卫生治理攻坚行动。将实现道路沿线保洁更精细、公园广场绿化更优美、环卫设施管养更整洁、城市家具出新更美观、餐饮油烟排放更达标、施工工地降尘更规范、居民小区环境更舒适、集贸市场管理更有序、毁绿种菜整治更彻底、违法排污整治更到位。

废弃矿山整治攻坚行动。具体包含四方面,一是完成2023年4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有序推进4个跨年度矿山修复治理;二是加快推进“涉矿”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三是按时推进当涂县姑溪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四是积极探索废弃矿山修复保护和监管工作新模式。

“双城”创建攻坚行动。包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攻坚和无废城市建设攻坚。一方面,我市将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全面实施《马鞍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总体规划(2021-2030年)》,印发马鞍山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各项创建工作。力争到2023年底,主要建设指标满足申报要求。另一方面,我市将成立市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专班,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进一步细化《马鞍山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确保年度阶段性指标达标。

减污降碳攻坚行动。总体目标是:稳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逐步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到2023年底,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稳定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努力形成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降碳减污协同度有效提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环境执法监管能力提升攻坚行动。主要目标是: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加大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渣土运输、餐饮油烟、建筑工地和道路施工等相关领域执法力度形成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依托“智慧环保平台”,加强对现代感知手段和大数据运用,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高非现场执法能力。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突破环境质量改善平台期的关键一年。”胡伟表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以严的基调、实的作风、硬的举措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解读
文件下载